此汤舒筋和血,定痛消瘀。注:[1]劳宫穴,主治痰火胸痛,小儿口疮及鹅掌风等证。
头部横直寸法,并根据此。[20]从脑空下行耳后,下发际陷中,大筋外廉,按之引于耳中, [21]从风池下行肩上,会其支者,令缺盆上大骨前一寸半,以三指按取, 当中指下陷中,肩井穴也。
按、方剂:[1]海桐皮汤:见两颧骨伤 [2]八仙逍遥汤:见玉梁骨伤 [3]健步虎潜丸:见髋骨伤 [4]补筋丸:见□骨伤[1]腰柱者,以杉木四根,制如肩担形,宽一寸,厚五分,长短以患处为 度,俱自侧面钻孔,以绳联贯之。注:[1]少海穴,主治腋下瘰□,漏臂与风吹肘臂疼痛也,及癫□羊鸣等证。
柴胡二钱 大黄一钱 当归尾一钱 赤芍药一钱 甘草梢五分 犀角一钱 右为粗末,以水二盏,煎至一盏,食后,去渣温服。腕骨主治臂腕疼,五指诸疾治可平,后溪能治诸疟疾,能令癫□渐渐轻。
若失治,则烂痛发肿,仍用童便浸洗;次用油纸捻点火,于患处薰之,良久插蟾酥条如伤口大,作饼罨上,万应膏盖之。) [2]缺盆以下,□骭之中,长九寸。
条文:黑翳如珠黑睛上,形如珠子黑而圆,泪出羞涩疼痛甚,大人肝肾虚风愆。初宜人中黄细末三五分,土茯苓煎汤调稠,日用二三服。